中国纪检监察报通讯员 周文平 范松
“对待事业,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对待问题,要有勇于探索、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对待同事,要有互帮互助、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对待利益,要有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这是已退休的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原副队长、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写给大学生寄语中的一段话,这也是他爱岗敬业、探索创新的真实写照。
从事地质钻探工作40多年,朱恒银从一名普通的钻探工人成长为我国深部岩心钻探技术创新发展的领跑者,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m以浅推进至3000m以深,并突破5000m深度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创造了上千亿元的经济价值。他的11项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7项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朱恒银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地质领域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
地质钻探不仅是地质找矿、地质科学研究及地下参数监测等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与城市建设也密切相关。2003年7月,上海外滩董家渡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两座8层高大楼发生沉降、倾斜,地面两层已沉入地下,附近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税务大厦也面临着威胁,多支施工队伍前来抢险都没有成功,情况十分危急。在现场指挥抢险的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陈华文想起了依靠特种钻探技术优势包揽整个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施工任务的313地质队,于是给朱恒银打来了求援电话。朱恒银带领团队火速赶到现场,冒着高温,争分夺秒打出了29个均深33米的钻孔。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施工工艺,钻通40厘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层,同类施工单位需要3个小时,而他们只用了30分钟,大大缩短了抢险时间。他们从地表钻穿了29个通向地铁内涌沙段,控制流沙的灌浆通道,采用灌浆措施,出色地完成了抢险任务。自此,朱恒银团队被誉为“安徽地质神兵”。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国家正式启动“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朱恒银带领团队承担了科学钻探3号孔施工任务。震后的汶川,房屋、道路等大都被破坏,施工条件艰苦,而且危险重重。有一次,由于连续降雨,工地上游的小堰塞湖被山洪冲垮,通往钻机的200多米主供电缆被冲走,甚至连驻地的房屋都进了水。朱恒银他们不得不紧急跑到山顶才躲过一劫。
更让人忧心的是,3号孔布置在汶川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所钻地层经历多次强烈地震,岩层支离破碎,地层应力大,易造成钻孔缩径、坍塌、涌水等情况,属国内外罕见复杂地层,不可预见因素很多。施工过程中,4-5级余震时有发生,钻机钻至1175.4米处与1186.77米处时,发生了卡钻、埋钻、钻铤脱扣等事故。朱恒银带领团队冒着余震的危险,不分日夜查阅资料、分析论证,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调整,最终攻克了极其复杂的地层钻进、大直径取心和高应力下钻孔护壁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确保了岩心的原状性和94.6%的岩心采取率,实际钻探深度超出设计孔深300多米,高质量完成了施工任务。
通过钻探对岩心、岩屑和流体样品进行多学科观测和研究,朱恒银团队揭示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结构和属性。在完成钻探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在钻孔内安装地震探测仪器,建立了中国深孔长期地震观测站,为未来地震监测和预警提供基本数据。
朱恒银不仅自己刻苦钻研钻探技术,而且十分注重培养钻探人才队伍。针对钻探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他鼓励引导徒弟们进行创新性研究,再将研究的成果反哺实践,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他手把手培养了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0余人,研究生多人,钻探机班长20余人,这些人中很多在全国钻探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获奖,朱恒银带领的深部钻探创新团队的行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退休后的朱恒银始终闲不下来,一直牵挂着我国的钻探科研工作。作为首席专家,他挑起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钻探装备与技术”研发重担,其成果通过验收评价:“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项目成果获得2024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业余时间,他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劳模工匠“三进”活动,经常为学校、企业、机关作宣讲报告。2022年,他拿出100余万元积蓄,助力舒城县高峰乡建起劳模工匠精神教育基地,分别获得安徽省总工会、六安市直机关工委授牌,现已成为职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他还为革命老区六安市金寨县和舒城县分别创建了一个地质文化村和一个地质文化乡,打造乡村地质+生态旅游示范地,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朱恒银现已七旬,还在担任安徽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高技能、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向地球深部进军继续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