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时节,阳气渐长,日暄雨润,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丰收在望。小满得名,取农事物候之“籽粒小满”和气候表征之“江河小满”等双重意涵,满载着初夏的勃勃生机。
小满既是自然节律的划分,又沉淀着先民的哲思。小满之“满”,可形容雨水的丰沛、仓廪的殷实和内心的满足。在节气体系中,代表阴极的冬至两侧,是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代表阳极的夏至两侧,则应是小满、“大满”,小暑、大暑,才能使节气体系呈现出对称之美。但有“小满”却无“大满”,而是以“芒种”代替,其中体现出先民心怀谦逊、不求盈满的朴素哲理。
知足常乐,常思贪欲之害。古人对“满”,既有期许,也有警戒,多有“水满则溢”“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之语。《尚书》言:“满招损,谦受益。”《道德经》亦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曾国藩此语告诫我们,应存“盈而不溢”的辩证思维,乐享小满,勿贪完满,保持一颗淡泊之心。
谦逊淡然,常戒骄躁之心。春秋时期,有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欹器,又称宥坐之器,具备“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性,鲁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此做法被孔子和后世君王沿用,成为“座右铭”的起源。毛泽东在“进京赶考”前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首要便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警示党员干部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骄傲自满。
小满未满,常怀不懈之志。民间谚语中,小满期间尽是一派忙碌的景象,例如“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油车、丝车、水车都转动起来,榨油、缫丝、灌溉,男耕女织,毫不懈怠。小满节气,民间也有吃苦菜的习俗。小满节气正处于青黄不接时,可食用的蔬菜并不多,而田间地头的苦菜正蓬勃生长,采食苦菜可度过饥荒。《诗经·唐风·采苓》有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在古代,苦菜是五谷之外重要的替代性食材,同时,吃苦菜也是一种生活智慧,能让人铭记艰辛,忆苦思甜。苏轼一生四次被贬,发配蛮荒,常常“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日常以根茎野菜为食。曾作《菜羹赋》,细述菜羹制作过程,显示了其坚毅达观的人生态度。苦味,也是人生况味。
小满,承载着丰收的希望、农事的艰辛和守谦的品格,凝聚着先民的汗水和智慧。“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卑自守,艰苦奋斗,小满终将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