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近年来,北京市司法局立足职能定位、聚焦群体需求,探索形成用“智”引领、用“心”润泽、用“情”灌注的服务保障未成年人北京模式,回应了近期司法部提出“法援护苗”工作部署要求,未成年人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中有进、持续增强。
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建立实施30年来,北京司法行政系统先后涌现出14家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已建立15支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律师团队,平均每年办理涉及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千余件、解答未成年人法律咨询5000余人次。
用智引领 精准绘制服务保障“蓝图”
以修法奠支撑:推动修订《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时增加“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条款,明确公检法司、律师协会为未成年人寻求法律援助提供便利和法律援助机构组建专门未成年人服务团队、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等具体要求。
以规划定路径: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制发市司法局“十三五”“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规划,明确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事项和方法。
以制度强保障:研究出台《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实施办法》,建立以此为基础,以《北京市法律援助条例》《北京市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相关条文为支撑的制度工具箱,为维护未成年人享有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提供依据遵循,完善制度保障。
用心润泽 精准播撒服务保障“阳光”
多平台解答:拓展未成年人法律咨询解答渠道,形成实体平台“面对面”、热线平台“全时空”、网络平台“云接诊”三台互为补充的新格局。设置“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未成年人咨询解答专席,梳理汇总共性难解问题,委托专业律师会商研究,为同类咨询提供专业支撑。
高质效援助:选取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律师组建专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务团队,全程参与案件办理。严格落实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律师协会、法律服务机构、案件承办人五方责任,健全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办案水平。
立体式宣传:因地制宜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宣传,围绕防诈骗、毒品预防、预防校园欺凌等与青少年成长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通过开办未成年人网上“以案释法”讲堂、组织“送法进校园”专题活动,宣讲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影响力、知晓率。
用情灌注 精准施放服务保障“良方”
活动牵引:常态化制定未成年人公共法律服务专项维权方案,结合“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学季、“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开展“法援助力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法援惠民生”等专项维权活动,通过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政策解读等举措,不断提升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认知和未成年人自我维权意识。近年来,年均组织活动1000余场次。
创新赋能:充分利用“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服务平台系统,捕捉梳理汇总未成年人法律咨询热词,分析研究热点问题变化趋势,提升咨询解答的专业性和精准度。开辟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探索实施上门服务、容缺办理等多项法律援助便民举措,简化审批手续,实现未成年人法律援助“零等待”。
平台保障:扎实推动市、区、街(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专业的法律服务。完成监所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罪犯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工作。打造未成年人维权品牌,做好法律援助民非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专项服务的指导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