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627号
“多年来,我们始终围绕服务民生的宗旨理念,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荣获‘全国便民服务示范窗口’‘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先进集体’‘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优秀青少年维权岗’‘老年维权先进集体’称号,2次获评‘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说起南平市法律援助工作所获得的荣誉,南平市司法局局长周邵福如数家珍。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南平市法律援助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法律援助“小切口”入手推进根治欠薪行动,努力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便民利民 优化服务质效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拖欠了这么久的工资终于有着落了!”
近日,受援人官某到南平市政务服务中心法律援助窗口向工作人员表达感谢。
此前,官某等人因所在装修工程被停,工钱一直被拖欠,一番协商无果后,到法律援助窗口寻求帮助。了解案情后,南平市法律援助中心开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耐心指导受援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书,对部分受援人缺少材料的情况实行容缺受理,并第一时间指派两名法律援助律师跟进处理案件。承办律师在了解到该工程系因股东内部矛盾导致装修停工,便积极与有调解意愿的股东联系沟通,最终采取“法律援助+仲裁调解”多方联动的模式,快速化解矛盾纠纷,帮助官某等人要回了被拖欠的工资。
近年来,南平市法律援助中心进一步优化法律援助服务,实现市区一体化办公,规范法律援助案件受理程序。针对农民工群体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等事项的法律援助申请,做到“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切实维护农民工群体合法权益。
数字赋能 保障援助实效
2024年2月,林某由于工资被拖欠多年,想申请法律援助,因其在外务工,担心没时间来递交材料,遂向南平市法律援助中心咨询。
“您可以就近递交申请法律援助材料,不用本人过来。”南平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耐心地向林某解释着,并说明可以通过异地受理机制申请法律援助,只需将材料递交到就近的法律援助中心,两地法律援助中心即可通过法律援助系统完成材料的转接。
这是林某通过异地受理机制申请并成功获得法律援助的真实写照。过去由于通讯方式落后、权限归属、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存在多头跑路、往返周折等问题,办事成本比较高。如今,南平市法律援助中心推行“互联网+法律援助”和异地受理机制,群众可依托闽政通、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等平台线上申请法律援助,也可在省域范围内选择就近的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材料、跨域申请,避免群众来回奔波。
同时,法律援助中心还开通“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7×24小时”服务,实现线上法律咨询服务智能分配、全程数据留痕、大数据实时分析,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践行初心 彰显维权成效
“我的工资还有1万多元没拿到,我该如何拿回?”2024年2月,在一次进某社区开展“法援惠民生”宣传活动的过程中,从事直播工作的魏女士愤愤不平地说道。
南平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后得知,魏女士与直播公司虽未签订劳动合同,公司也未给她缴纳社保,但其保留有直播时多段视频,工资单、工作服、工作牌等多种证据也都留存完整,能够证明公司拖欠她工资的具体金额以及她与直播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于是工作人员让魏女士把证据整理好后申请法律援助,最终为她顺利讨回被拖欠的工资。
南平市各级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开展“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宣传活动,发放《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等宣传资料6000多份,并针对网络主播、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群体产生的劳资问题详细解答,引导劳动者群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